学员手册
欢迎来到四川创联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学习网!
集体报名

客服热线:

400-028-2575

联系邮箱:

scrsrcpx@chinahrt.com

投诉电话:

18180601868

扫码下载“融学”APP
在手机上学习
关注公众号
四川创联国培基地
了解更多资讯
在线咨询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专业技术人才工作述评 — 祖任平:凝聚逐梦复兴的创新力量

时间: 2022-09-27 09:00:00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一)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擘画蓝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全面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到作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决策,从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到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从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编制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一次次审时度势的决策,一场场指引方向的部署,倾注着对人才的关爱、凝聚着对人才的渴求,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领航导向,托举起人才强国的梦想。
厚重的“人才账本”,夯实中国创新的家底。截至2019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839.8万人,比2010年底增长近1300万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达6500多人,留学回国人员423万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11.3%,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48%。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效能持续增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挥洒才智,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量子通信、神舟探月、北斗导航、“羲和”逐日、“祝融”探火、“天宫”遨游太空、海水育稻……一次次创新难题的征服,一项项创新突破的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二)
有这样的年龄数字让人记忆深刻。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0%;“天舟一号”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
专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坚持实践标准和贡献导向、突出“高精尖缺”,优化人选结构、严格选拔条件程序、提升人选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选拔5批近2.5万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基本覆盖科教文卫、工农业生产、国防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以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为重要抓手,上下衔接、梯次跃进的专家培养选拔制度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博士后制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博士后培养的“孵化点”越来越多;聚焦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办好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展示和“揭榜挂帅”平台;完善博士后经费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改革,统筹使用各类人才、科技等经费基金,加大对博士后的支持力度。到2021年底,全国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888个,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近30万人。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博士后人才,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加强继续教育,经常性地进行知识更新,是创新创造不断涌现的助推力。紧贴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要求,举办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培训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技能领域,培养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分期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步推进培训项目、专家师资、教材课程、课题研究、在线学习等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地区行业发展需求在哪里,工程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稳步实施,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不断涌现、高水平工程师队伍不断壮大奠定着能力基础。
专题讲座、教学查房、临床会诊,16名全国儿科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来到天山南麓的阿克苏,为基层医务人员面对面解疑答惑,手把手传经授技;西藏日喀则市的巴桑片多作为特培学员来到上海市疾控中心,学习一年返岗后建立起该市第一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在教育、医疗卫生、农牧科技、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播下了希望之种,为促进新疆、西藏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添砖加瓦。
(三)
这是一次破枷锁、解难题的自我革命,这是一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变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拓展评审范围,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医护人员等在内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相继出台,涉及78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政策迎来多年未有的大调整,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撑起了一片广阔天地。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评审专业,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将正高级职称覆盖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济、会计、统计、农业、船舶、飞行、工艺美术、实验、中职教师、技校教师等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参评正高级职称……着眼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扫清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隐形门槛,让越来越多群体提升职业成长高度。“没有想到我们民营企业的也可以评职称了。”一个在私企工作的网友点赞。
落实国家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持续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对职业资格实行清单式管理,严格控制新设职业资格;查处违规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问题,集中治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形成打击“挂证”高压态势;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便利化改革,扩大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社会化评价范围;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进行有效衔接……职业资格“瘦身减肥”,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在不断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释放出市场活力,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的潜能。
(四)
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使命所在、价值所求。专技人才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都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相衔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从服务于科技进步,促进人才、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专技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三新一高”和为民造福之中。
人才是贫困地区、基层地区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贯彻落实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定合格标准工作,优先在贫困地区遴选建设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激发专技人才助力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组织近5万名专家深入基层,建设131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带动人才、技术、管理、项目等要素向基层流动,被誉为“推动基层发展实实在在的‘暖心工程’”。各具特色的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博士后服务团、专家服务团,引导各个领域的专技人才走农家、进地头,下工厂、到学校,把智慧的种子播撒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场,点亮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着眼于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强化用人单位等市场主体作用,打通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和重大应急攻关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更多引领创新的科技人才打擂台、破难题,促进更多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无菌实验室里,航天器试验场上,国家重大项目攻关队伍中,企业科研一线,各行各业的专技人才聚焦科技前沿问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了我国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
水不激,石则不鸣;人不激,志则不宏。从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到改革完善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从健全完善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激励政策,到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离岗创业……政策的不断改革完善,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激励着专业技术人才敢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
最是服务暖人心。持续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进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化引才作用,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职称评审、社保落实、手续代办、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创新创业所需服务;加大人才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网上“能办尽办”“一网通办”;加快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坚持完善服务体系,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减少审批事项、简化优化流程、减轻人才负担,以更立体更细致的优质服务,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氛围。
留学回国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从持续举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研修班,到深度破解留学回国人员永居落户、科技成果转化等突出难题,狠抓优惠政策的配套落实,建立更加普惠式的服务保障体系,全方面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再到推动各地创业园信息、资源共享,实施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开展创业导师走进留创园等活动,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店小二”式的全方面服务,让他们安心、顺心。留创园这个“聚才之所”,成为创新人才政策的“试验田”、孵化创新创业梦想的摇篮,也正在成为人才茁壮成长、事业蓬勃发展的“梧桐园”。
(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84岁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挤上前往武汉的列车。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力量最深沉持久。从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到举办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从弘扬科学家精神到学习“西迁精神”;从各级领导干部与专家人才真诚交朋友、结对子,到开展专家休假、走访慰问,一系列的团结引领服务,不断系牢党和人才的“红色纽带”,切实增强专业技术人才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统一。
这里有勇攀高峰、探索创新的不懈追求。无论是为国寻油、防沙治沙,还是遨游太空、深潜海底……没有现成经验,缺少标准的答案。从没路的地方蹚出路来,从遍布荆棘的地方辟出路来。王天翔经历711次试验、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把百炼钢做成绕指柔,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北京冬奥会上,3个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造出冰状雪……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破题解难,展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之美,闪耀着创造伟大的精神光芒。
政治上的凝聚,思想上的合力,鼓舞着专业技术人才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把创新创造的果实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棵长青树上。专业技术人才也用自己的行动,见证着人才强国建设的铿锵步履,书写着中国创新创造的新篇章,让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兴国强邦,人才为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就一定能把各方面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